

当地时间5月18日,为表彰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专业配资股票,学校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在现场,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Fritz Stenier的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两天后,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建筑史学刊》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于葵在林徽因追授学位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在她的讲话稿中,林徽因早年跨洋求学的更多细节才得以浮出水面。
在十七岁那年,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的林徽因被欧洲多姿多彩的建筑所深深吸引。由此,这门完美结合了艺术和技艺的建筑学,成为了她的一生所向——她立志要成为一位建筑师。于葵提到,林徽因的这个选择,在当时需要面对的不止是求学的难题,更是延续一生的挑战。当年,在中国,建筑学尚是一片空白,建筑仅仅被看成是手艺、劳作之事,官学儒生不屑与匠人为伍,这个领域更与女子毫不沾边。而她却要为国家带回一门新学问、新学科,要成为新一代的女建筑师。
1924年,林徽因与其丈夫、同样是著名建筑师的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希望可以入读该校的建筑系。但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以部分课程不适合女性修读为由,拒绝了林徽因的入学申请。不得已之下,她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宾大的美术系,并同时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在宾大的近三年时间里,林徽因不但修完了美术系的课程,获得美术系学士学位,还同时完成了建筑学学士学位所需要的几乎全部课程,而且成绩优异。数据显示,在1918年至1941年间,共有23名中国留学生就读宾大建筑学专业,林徽因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名完成学业要求但未被授予建筑学学位的学生。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档案显示,在校的最后一年,林徽因这位非建筑系学生,还受聘于建筑系,担任建筑系助教和图绘业余指导教师。而这最后一年,也是林徽因最为艰难的一年。由于父亲突然去世,她不仅失去了珍爱的亲人,在经济上也面临巨大压力。于葵表示:“林徽因的压力远超他人。”因为当时的她既要完成艺术专业课程,选修建筑课程,同时还要担任助教,通过助教工作的收入缓解自己的困境。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也曾表示:“真不知那时感情极为细腻的年轻的母亲(林徽因)是凭着怎样的毅力熬过来的。”
在宾大接受到的建筑教育,为林徽因后来在建筑史、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领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国后,在沈阳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学系。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式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这也是她一生建筑事业的起点。此后十数年,他们不辞劳苦,走遍中国15个省两百多个县市,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撰写了巨著《中国建筑史》。两人一同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调研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研究系统。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得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书,继续从事与建筑教育相关的工作。1955年4月,51岁的林徽因逝世,而留在她墓碑上的只有简洁的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于葵表示,此前她们家人与Fritz Stenier院长等在北京见面座谈时获悉,此次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是在对林徽因相关资料进行了严格审核之后,才最终决定追授她当年学而未得的建筑学位并颁发证书的。Fritz Stenier院长表示,此举是为了纠正历史的错误,林徽因当年之所以没有被授予学位,就是她的女性身份。他说:“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也做成了一件以前不曾做过的事。”
2024年恰逢林徽因入读宾大100周年专业配资股票,也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梁再冰表示:“一百年后,我的母亲被其母校认可,这让我想起她选择建筑专业时的勇敢和决心。她用一生证明了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建筑师。”